新闻中心News center

新闻内容当前位置:首页-新闻中心-新闻内容

南京大源生态建设集团旅行游记——婺源理坑

信息来源:本站      阅读数:728

六月,企业谋议已久的集体旅游计划终于付之行动,路线则最终敲定为江西省境,这片“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”的江南鱼米之乡。

出发的日子定在端午前的初三,因是旅行团式的出行,所以行程被安排的十分紧凑,也使人略感疲惫。团队启程,大巴车一路朝着目的地飞驰,司机老吴是个跑了十几年的老江湖,车技娴熟,车子平稳的使人昏沉欲睡,加之昨夜尚未休息好,原本计划在车上打发时间的书籍全都成了“安眠药”,看不得几页索性就先行梦入仙尘了……

南京到婺源车程约四小时,团队至婺源清华县城后稍作休整便即刻前往此次江西之行的第一站——婺源理坑。

此前理坑在我脑海中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,只是在网上查阅了一番才知道它是一个建于北宋末年的偏远山村,为徽式建筑群,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祖籍正是在古徽州的婺源县,所以当地人好读成风,崇尚“读朱子之节,服朱子之教,秉朱子之礼”,就连这位处深山的小村也不例外,据记载理坑历史上共有七品以上的官宦36人,进士16人,文人学士92人,他们的著作共达333部582卷,这些数据使得我对于理坑充满了好奇之心,一个偏僻的山村文风何以如此兴盛?

进村的路道阻且长,无愧“偏远”二字,大巴颠簸的厉害,导游也不得不一再而三的叮嘱大家注意安全,虽然经过开发,原先的土路早已变为较为平坦的水泥路面,可是当地山势实在险峻,道路也就只能容两车勉强交汇,且一旁贴山,一旁傍水,又犹如青龙卧岗,曲曲回回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才真真望见了秀美的理坑。

在我的印象中古村因有些许沧桑,些许破败,像一个伛偻的老人静静诉说着如烟往事。可是初见理坑,迎来的却是欢悦的流水声,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村中横穿而过,泛着白色的水花,轻快地朝着远方流淌,像极了一副动着的画,青山、黛瓦、白墙、流水人家,细腻到要用鼻子轻轻去嗅一嗅,闻一闻空气里的味道,让画面带着思绪一同回到五百年前的村头,想象着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。小河上有几座木桥,小桥边坐着几位钓客,水很清,鱼很小,上钩了,垂钓客灿烂笑,我也笑。

越往里走,越是能理解“古色古香”的真义,动辄百年历史的古屋,遍布小村,一扇扇昏暗的院门里透出陈年木桩特有的清香来,使人闻了心神怡然。踩着有些湿滑的青石板,又折过了几处巷角,抬头望见一户人家门头刻着“天官上卿”四字,细看了悬在一旁的介绍,才知道这便是明史里记载的吏部尚书余懋衡的祖屋,余懋衡,字持国,号少原,明万历二十年进士,初任永新知县、御史,之后一路平步青云历任河南道守、大理寺右侍丞、大理寺左少卿、右佥都御史、南京吏部尚书等职,此人为官颇为清正,时常救济贫苦,为民请愿,因上疏罢矿税还被停俸一年,后又因揭发税监梁永征用民役运载私物,被梁永指使党羽贿赂厨人投毒暗杀,所幸未死,本该“大难不死必有后福”的余懋衡却又一次遭人诬诋,天启四年遭削职,至崇祯元年才得以平反,赏金帛,追叙其功,复任南京吏部尚书,猝年不详。这余懋衡以身正官清得以记载史册,我想多与这小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,至少我愿意相信余懋衡的耳边会时常想起家乡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,和先生用心良苦的教诲,相信在那里正义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心田。

过了余懋衡的屋子,余下多为民宅,其中也有一些颇有韵味的古楼,多是古代商贾所修建,但与别处富商庭院所不同,理坑的大院里少见奢华之物,多文雅雕画,内容丰富多样,以传统徽州三雕手法为主,多人物,次祥图,工艺精湛,令人叹服,通过这些凿刻出的历史,我感受到古村厚重的历史沉积,也许正是在这种文风的熏陶下,这个毫不起眼的山村才会孕育出数量众多的文人学士。

理坑的文士把历史写进了书里,而匠人们把故事留在了天井里,门楼上,供后人们慢慢品读,又或者说理坑就是一段依旧活着的历史。

走,在历史里。

触摸,凉凉的砖墙。

看,似是熟悉的背影。

已分不清久远。

村子终究是小的,逛上一圈花不了多少时间,离别的时刻就显得比以往来的更快了,人群熙熙攘攘,从村子里各个角落汇聚到响着流水声的村头,偶然间一声清脆的女孩的笑,让我不由想回身去追寻其来源,却又停下脚步,不舍去一探究竟,就像这祥和的小村,爱她就离开她,望一眼,默默地记住她,别了她,在我心里有一处美丽的地方自此又多了一个小小的村。